港澳宝典资料大全胡泽华、清华大学熊启华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:超快激子极化激元驰豫诱导的非常规能量转移效应

发布时间:2024-02-28浏览次数:10

【研究背景】

半导体过渡金属硫化物(TMDs)在电子学、光电子学、谷电子学和扭转电子学等领域展现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特性,从而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。尽管单层TMDs是直接带隙半导体,但由于其较低的光吸收率和外量子效率,导致大多数TMDs的光致发光(PL)产率较低。这一问题限制了TMDs在纳米光子器件,如LED、激光器、显示设备和片上光网络等方面的应用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科学家们尝试通过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实现发光强度的均匀增强。常规的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包括了Förster共振能量转移(FRET)和Dexter型能量转移(DET)。然而,迄今为止,这些常规机制在2D半导体中的增益因子(η)局限在2左右,无法根本性地解决这一问题。另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激子-光子极化激元的概念,通过异质结与微腔的强耦合,实现极化激元弛豫诱导的非常规能量转移。然而,实现非常规能量转移是领域内一大挑战,因为需要1)克服电荷转移引起的PL猝灭;2)确保施主激子、受体激子和微腔光子之间的模式匹配。

【成果介绍】
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港澳宝典资料大全胡泽华助理教授、清华大学熊启华教授、南洋理工大学Timothy Liew教授、意大利CNR-NanotecDaniele Sanvitto教授联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“Energy transfer driven brightening of MoS2 by ultrafast polariton relaxation in microcavity MoS2/hBN/WS2 heterostructures”。该研究设计构建了Fabry-PérotFP)微腔限域的hBN/MoS2/hBN/WS2隧穿结,首次实现了施主激子、受体激子和微腔光子模式之间的强耦合相互作用,即形成了激子极化激元。揭示了超快极化激元弛豫(1.3皮秒)诱导的非常规能量转移新机制,从而将荧光产率大幅提高440倍(比常规能量转移提高两个数量级)。结合理论研究,建立了极化激元弛豫效率和真空拉比劈裂能的相图。本项成果开拓了二维异质结微腔光动力学研究新方向。

【图文解读】

1展示了FP微腔限域hBN/MoS2/hBN/WS2异质结(het@cavity−)的设计、构造和光学性质。图1a示意性地描述了激子-光子极化激元的形成和弛豫过程。图1b展示了微腔限域hBN/MoS2/hBN/WS2异质结的结构。图1c展示了硅片上hBN/MoS2/hBN/WS2het@SiO2)的微分反射光谱(虚线红色),WS2MoS2的激子峰清晰可见。归一化实空间PL光谱展示了het@SiO2(黑色)和het@cavity−(蓝色)的光学特性:het@SiO2的发光有两个峰,能量主要集中在WS2,因为WS2有着远优于MoS2的光学性能以及FRETη约为3;而het@cavity−的发光只有单峰,能量比MoS2的激子能还低,不论是发光峰型还是峰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,说明FP微腔限域对能量转移效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
1. FP微腔限制hBN/MoS2/hBN/WS2异质结的设计、构造和性质


为了进一步了解het@cavity−MoS2@cavityWS2@cavity中的极化激元弛豫过程,图2a,c,e中展示了k空间能量分辨的反射成像。对比het@cavity−MoS2@cavity/WS2@cavity的反射成像得知:het@cavity-的极化激元色散与三耦合振子模型吻合,具有UPBMPBLPB三个分支,这表明施主激子、受主激子与微腔光子模式三者之间发生了强耦合。相对的,MoS2@cavityWS2@cavity的极化激元色散与二耦合振子模型吻合,只有UPBLPB两个分支,这表明只有施主或受主的激子与微腔光子模式之间发生了强耦合。

2b,d,f的右半部分展示了k空间能量分辨的PL成像:het@cavity−的发光主要来自下能支,强度很高;MoS2@cavity的发光虽然来自下能支,但强度很弱(注意scale bar的变化);WS2@cavity的发光强度很高,但受极化激元瓶颈效应的影响,发光主要来自高能量和高k区域。因此,het@cavity−通过极化激元驰豫诱导的非常规能量转移,综合了MoS2@cavity的窄发光线宽和WS2@cavity高亮度的优势。经过计算,het@cavity−的增益因子高达440,比het@SiO2FRET效应,η约为3)高出了两个数量级。通过k空间速率方程的计算与拟合,得出het@cavity−中极化激元驰豫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声子辅助的激子—激子散射速率得到了大幅提高,从而克服了热声子瓶颈效应(图2b,d,f的左半部分)。

2. het@cavity−MoS2@cavityWS2@cavity中极化激元弛豫的比较

3采用微区k空间能量分辨的瞬态反射光谱,详细揭示了WS2@cavityhet@cavity−中极化激元布居在动量、能量和时间域的演化。通过580 nm/200 fs激光脉冲的激发,研究者测量了在特定时间延迟后的宽带白光反射率变化,以研究激发后的动力学过程。图3a展示了WS2@cavityk空间瞬态反射光谱:在0 ps时,激光脉冲激发了激子库,形成了激子极化激元,引起了k// ≈ 2.3 μm−1处的光漂白信号;接着,在k// ≈ 0 μm−1区域出现了导数信号,代表了LPB的蓝移,该信号强度逐渐增加,在约6 ps时达到最大值,之后缓慢衰减。图3b呈现了在典型时间延迟下的k空间瞬态反射光谱的积分结果,以研究不同时间点的极化激元的演变。此外,图3c展示了导数信号强度随时间的演变,通过拟合获得了特征上升时间(τ)约为2.8 ± 0.4 ps,反映了WS2@cavity中极化激元弛豫的动力学过程。作为对比,图3d-f呈现了het@cavity−的相应数据:导数信号在k// ≈ 0 μm−1区域的强度迅速增加,约在2 ps时达到峰值,通过拟合获得了更短的特征上升时间(τ)约为1.3 ± 0.2 ps。这表明了het@cavity−中发生了更快速的极化激元弛豫过程,因此得以克服瓶颈效应,实现超高的增益因子。

3. 时间分辨极化激元弛豫动力学


4展示了极化激元弛豫效率和特征上升时间的相图,通过该相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极化激元弛豫效率随着Ω1Ω2的变化趋势。对于特定的Ω1Ω2,存在一个最佳效率的取值范围,这对于优化极化激元介导的能量转移过程至关重要。图中标记了七个具体的实验案例,展示了它们在相图中的位置,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。与此同时,在图4b中,特征上升时间也与Rabi能量Ω1Ω2进行了关联。研究者发现特征上升时间与散射速率密切相关,而不是LPBk//区域的最终极化激元布居数。特别是,较小的Ω1导致更多的极化激元从UPBMPB的弛豫,从而加速了LPB布居的增长,这与实验结果的观察一致。

4. 极化激元弛豫动力学相图与Rabi能量的关系


【结论展望】

本研究设计了光学微腔限域的二维异质结,首次实现了施主激子、受主激子和微腔光子三者的强耦合相互作用,揭示了极化激元弛豫诱导的非常规能量转移机制,得到了440倍的超高能量转移增益因子,比常规能量转移提高了两个数量级。通过微区k空间瞬态反射光谱技术,详细研究了极化激元在动量、能量和时间域的演变过程,并提取出了1.3 ps的极化激元弛豫特征时间。建立了极化激元弛豫效率/特征上升时间与Rabi能之间的相图,深入探讨了极化激元弛豫与激子-光子耦合强度之间的关系。此外,本项研究开拓了二维异质结微腔光动力学研究新方向,为探索新的光子学现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
【文献信息】

文献详情:Hu, Z., Krisnanda, T., Fieramosca, A. et al. Energy transfer driven brightening of MoS2 by ultrafast polariton relaxation in microcavity MoS2/hBN/WS2 heterostructures. Nat Commun 15, 1747 (2024).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s41467-024-45554-y